音乐是一种精神的流浪,它其实并没有方向。这一点很像蒲公英的种子,随风飘舞,最后在哪里栖息,在哪里落脚,取决于哪片土地愿意收留它——而且必须是心甘情愿地收留,不是半推半就的凑合。
音乐有没有主题?在制造者那里,或者说在“生产环节”肯定有。但一旦投放市场,音乐就变成了“无主题乱奏”,因为它的好好坏坏,要看消费者的主张和取舍。对胃口的就是精神盛宴,不对胃口的就是垃圾食品。
很多音乐是时鲜货,新鲜劲一过,也就馊了,不再有人买账。真正留下来的,都是“耐嚼”的,“筋道”的,有韧劲的,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时光的淘洗,依然能够令人回味再三,品咂不已。
任何语言在音乐面前都显得多余和苍白无力。因为音乐的好,是不能解读的。一个人可能沉浸在某一首曲子里如痴如醉,不能自拔,但换作另一个人可能对此却不屑一顾,一脸漠然茫然——所谓的对牛弹琴,大约就是这个意思——这无关品味,不分雅俗,只关乎对应和契合。
发现好音乐,与时间的早晚没有关系,颇像一见钟情的那种。于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意外邂逅,只一眼,就足让彼此心下一惊,不禁张爱玲式的“哦”了一声——
“你也在这里吗?”
其时,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暗流汹涌,内心的欢喜,无以名状。
听过一首《风居住的街道》么?有人说很忧伤,很爱情,我觉得很明媚,很世相——当然,有时越明媚越忧伤,况且爱情也不一定都阴郁——“街道”静谧,风极和顺。大块的阳光下,慵懒的猫,懈怠的狗,只有一撮毛被吹起——仅仅如此。那是谁的姿态摇曳,又是谁的脚步如浪?画面生动透明,画风接近于水彩或水粉。钢琴与二胡上下呼应,顾盼生辉,琴键声声敲打在心坎上,琴弦弓弓行走在心弦上……
真好听。
评论